十月秋韵渐浓,我们迎来了第34个“10·10世界精神卫生日”,今年的全国宣传主题为“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”,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活动,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,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科学认知,减轻社会歧视和“污名化”。同时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,让更多人感受到支持与陪伴。 对大学生而言,世界精神卫生日的设置从不是为了强调 “问题”,而是想温柔地提醒我们:像关心自己的身体一样,在意自己的情绪波动;像补充营养一样,给心灵留出 “充电时间”。关注心理健康,不仅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挑战,更是为未来的人生积蓄力量,在此,我们诚挚发出以下倡议: 一、关爱自我,从细微处滋养心灵 真正的强大,始于温柔地对待自己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让我们学会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,为自己留一方心灵的栖息地,我们可以: 1. 晨起三分钟呼吸空间:每天醒来,不急起身,先感受三个深呼吸。想象气息如秋日溪流,缓缓流过全身,带走焦虑与疲惫。 2. 午后十分钟静心独处:放下手机,远离喧嚣,或闭目冥想,或记录心绪,让思绪如天上白云般轻轻飘过,不执着、不挽留。 3. 睡前感恩日记:夜晚,写下今天让你感动的三个瞬间——可能是食堂阿姨多给的一勺菜,可能是同学帮忙拿的一件快递,也可能是终于解出难题的喜悦。这些微小的自我关照,都是滋养心田的养分。 二、打破偏见,用理解融化隔阂 心理困扰不是“脆弱”或“矫情”,而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正常现象。每一个看似坚强的外表下,都可能藏着一颗需要被理解的心。我们可以: 1. 科学认识心理健康:主动学习心理知识,阅读心理学书籍,科学视角理解情绪波动与心理状态,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应对方式。 2. 正视精神卫生,减少“病耻感”与“污名化”: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,是由多种因素(如遗传、环境、心理压力等)共同作用导致的,它是一场心灵上的“感冒”,需要被人们关怀,且可以通过医疗手段进行治疗与康复。打破偏见,像重视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重视心理健康,以科学、关爱、正常化的态度看待精神疾病,才能促进精神卫生更好的发展。 3. 转变视角,放下评判:尝试将“我有问题”的思维转变为“我正在经历一些挑战”的认知,这样能帮助我们减少自我苛责,培养更积极的自我对话。 三、温暖他人,让善意在身边流动 心灵的联结需要善意与共情。在我们身边,也许有同学正默默承受心理困扰,一句关心、一次倾听可能成为照亮他们黑暗的一束光。 1. 留意身边同学的变化:若注意到那个总是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突然缺课了,那个活泼开朗的朋友最近变得沉默。主动走过去,轻轻问一句:"你还好吗?" 2. 主动倾听,拒绝冷漠:当朋友倾诉时,把“你怎么这么脆弱”换成“我理解你的感受”;把“别想太多”换成“我愿意听你说说”。温暖的语言,是照进心灵的一缕阳光。 3. 明确边界,真诚陪伴:清楚自己的角色是朋友而非“治疗师”,不擅自给出“治疗建议”;同时尊重对方隐私不强行安慰,而是真诚陪伴。 四、善用资源,让专业成为支撑 求助是智慧,而非怯懦。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,遇到困惑时主动寻求帮助是智慧且勇敢的表现。 1. 积极体验,助我自助:参加静心手作、正念、各种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,在专业指导下探索学习自我心理调适方法,提升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。 2. 熟悉校内心理支持系统:熟悉学校内的心理资源包括校医院、学院心理辅导站、心理咨询中心、24小时心理热线等。在情绪低谷时,不妨主动迈出一步,拨打心理热线或预约咨询师,让专业力量为你提供支持。 3. 了解社会心理医疗资源:当身体持续不适时,我们需要积极就医,心理不适也一样。当我们持续(如两周以上)感受到负面情绪,且影响到日常生活时,比如出现睡眠或饮食异常,无法正常进行学习、社交及其他社会功能,甚至出现自伤、伤人的念头或行为,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心理不适的信号。尽早寻求专业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或医院精神科、睡眠科等科室的医疗帮助,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恢复健康。 同学们,在这个金色的秋天,让我们许下一个温暖的约定:每天善待自己一点,多关心他人一些。当压力来临时,记得给自己一个拥抱;当看到别人陷入困扰时,送上一个理解的安慰。 温暖提示: 如果你正在经历艰难时刻,请联系你信任的人倾诉或拨打24小时心理热线:400-098-2525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,我们一直都在。 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 2025年10月10日 |